来源: 中国经济导报网
赵庆国9月8日,商务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《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拟允许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南京、苏州、福州、广州、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,但不含中医类医院,也不含并购公立医院。此外,外商投资企业也获准在北京、上海、广东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从事人体干细胞、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。允许外商来华设立独资医院的消息一出,立即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。担忧者认为,一旦外资医院进入,意味着外国资本“狼来了”,它或许会激活市场竞争,缓解“看病难”,但高昂的医疗费用令人望而生畏,甚至会“传染”国内医院跟风涨价,加剧已有的“看病贵”问题。乐观者认为,外资医院的加入将丰富国内的医疗资源,与国际接轨后将提升国内医院的医疗水平,加之医药集采,将促使医疗服务价格更趋合理,让患者享受更优质的诊疗服务。有这样那样的担忧、争论无可厚非。但毫无疑问,既然要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,就必须学会“与狼共舞”。外资医院的引进无疑是中国医疗界的一场主动变革,期待它能发挥“鲶鱼效应”,“由外而内”打破公立医院垄断的格局,为人民群众就医看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。这一举措,一方面可以增加医疗市场的竞争主体,促进市场竞争并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,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;另一方面,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,促进国内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,提升我国医疗行业的整体水平。允许建设外商独资医院,是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一大突破。其实,改革开放40多年来,中国医疗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一直没有停顿。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,我国外商投资的医疗机构数量共有302家,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。然而,与全国超过107万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数相比,外商投资医疗机构所占市场份额仍然较小。这些机构主要以轻资产模式运营的诊所和门诊部为主(188家,占62.25%),而医院数量相对较少(114家,占37.75%)。随着对外资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宽,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设立经历了几个阶段。早在2014年,原国家卫计委和商务部就联合下发了《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提出将在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江苏、福建、广东和海南7省市进行试点。2015年,政策出现转变,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修订并发布了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》,将医疗机构列入限制类。2017年,国务院进一步明确,医疗机构的参与形式仅限于合资或合作。2023年11月,政策再次放宽,国务院批准了《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》,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及港澳台医生在北京开设诊所。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提出,将放宽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。专家点评,此次三部门联合发文,与以往相比,开放范围更广,能够让更多的地方受益于外资医疗资源;政策更加明确具体,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;配套措施更加完善,在审批流程优化、监管机制完善、与国内医疗体系的融合对接等方面有更成熟的考虑和安排,以保障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取得实效。数据显示,当前我们每年的医疗市场规模超过9万亿元,未来几十年,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,无疑会带动医疗相关行业快速增长。对此,专家提出,中国医疗是未来为数不多可以保持长期高速增长,且增速遥遥领先全球的领域。允许外资医院进来可以实现“反向出口”,让这个行业也尽快“卷”起来,不断提升技术和服务水平,甚至吸引外国人来我们这里看病。另外,外资医院的入驻还将极大提升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活力。有外资医院进来形成竞争,或许可以倒逼公立医院进一步作出改变,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,降低医疗成本。